(相关资料图)
走进餐厅吃饭要“扫码点单”,离开停车场缴费需“扫码支付”,就连乘出租车要发票也得“扫码出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采用小程序、公众号进行线上交易和用户管理已不鲜见。这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权益难题。
近日,全国多地消协提醒消费者警惕“扫码强制关注使用”带来的隐私风险。部分扫码点餐程序需要绑定公众号进行,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后方可继续提供服务。用户着急点餐下单,不经意间就已经将信息共享给了商家和平台,推销与广告往往接踵而至。不扫码怕麻烦,扫码却又担心隐私泄露,让许多消费者陷入了两难之中。
从餐饮从业者的初衷看,选择扫码点餐多是出于现实考虑。人工成本上涨,纸质菜单需频繁更换,加之人工点餐有误单、漏单的风险,促使更多商家拥抱灵活简便的扫码点餐。随着后台技术的开发应用,小程序又发展出会员储值、自动推送、喜好推荐等功能,对于商家而言自然是利好。
从顾客的实际体验来看,扫码点餐有利有弊。有人追求点餐过程中的言语交流和服务体验,也有人不喜面对面推销和服务。年轻群体多用智能手机,许多人已习惯于这种方便快捷的点餐方式;而对于很多老年消费者而言,扫码点餐带来的“壁垒”不可忽视,不会用、用不好扫码点餐的情况时有发生,为避免因此带来的诸多不便,商家理应保留点餐流程的不同选择。
更要看到,当下提供扫码支付服务第三方程序良莠不齐,不必说消费者头疼,商家也难免挑花眼。应用开发者是否强制用户关注公众号、是否违规收集信息,在买卖双方看来往往都是科技“黑箱”,缺乏统一的规定和明确的监管。从这个角度来看,消协的公开劝导,也是要对这一新技术进行规范,引导商家和消费者对其进行双向监督。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强制消费者只能扫码付、办会员、关注公众号,实则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若是点餐界面植入“填写个人信息”或是“微信一键登录”的选项无法关闭,还有侵犯个人隐私权的风险。消费本是你情我愿,吸引消费者开卡办会员,靠的应是诚意和实惠,若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利用部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推销捆绑服务,这笔交易难称得上公平透明。
理性看待扫码点餐是否合理,重点在于明确服务内容与用户权益之间的界限。消费者有追求便利的自由,也有选择不接受服务的权利,更有明确知晓服务内容和风险的资格。让扫码与服务“一码归一码”,方可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来源:南方日报 评论员:默达
责编:谢春梅
编审:杨艳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