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
(资料图)
“香叶”是个俗名。
印象之中“中国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钝叶桂”[ Cinnamomum bejolghta (Buch.Ham.)Sweet.]、“阴香”[ Cinnamomum brumannii (C.G&Th.Nees)Bl.]、“天竺桂”[ 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及“香叶树”[ Lindera communis Hemsl]等树的叶都有这个称谓。
由于它们的皮或果实更具芳香,树叶自然少人眷顾。
这里要介绍的“香叶”,则是出自常绿乔木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木兰亚纲[Magnoliidae]樟目[Laurales]樟科[Lauraceae]樟亚科[Lauroideae Kosterm.]木姜子族[Litseae Mez]月桂亚族[Lauriineae Kosterm.]月桂属[Laurus]月桂[ Laurus nobilis L.]之叶。
在欧洲这样的图案很普遍,上面显示的叶就是作膳食香料俗称“香叶”的月桂叶
又称“月中桂”“香叶子”。其株高12米,树皮黑褐色,小枝圆柱形,具纵向细条纹。
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细波状,革质,叶面暗绿,叶底稍淡。羽状脉,未端近叶缘处弧形连结。细脉网结,呈蜂窠状。
伞形花序腋生,开花前由4枚交互对生的总苞片包裹,呈球形。
蒴果卵珠形,熟时暗紫色。花期在3~5月份,果期在6~9月份。
月桂图谱
中国人一早就知道这种树不是中国原产,
因为中国人知道先秦古籍《山海经》上所说的“ 贲隅之东,八桂生焉 ”中的“八桂”并不包含此树。
那么,它从何而来的呢?
谁也说不清。
只知南北朝梁元帝萧绎(508年―554年)在《刻漏铭》上有“ 宫槐晚合,月桂宵晖 ”一语。
于是,认定它是从月亮上摘下来的,便就有了“月中桂”或“月桂”之名。
香叶
唐代段成式(约803年―863年)在《酉阴杂俎》记下了这个传说,
书中道:“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此语差近。 ”
查实,“月桂”原产地中海沿岸。
当地人对它爱之深切,更被古罗马人吹嘘为智慧、和平、高尚的象征,常常颁授用枝叶编结成的冠冕给予优秀运动员及德高望重的诗人。
其名称Laurel ——亦是借用拉丁语Laudis(意为赞美)而得来。
中国人认为,“月桂”的萌生力强,有着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亦喻作科举考试的艰辛。
所以,古代的儒生认为能够将此树砍下来足以证明有志者事竟成,故而将“折桂”等同于登科。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 几年辛苦与君同,得丧悲欢尽是空。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正好咏出了它的典故。
事实上,中国人除了将“折桂”喻作登科之外,种植此树无非贪其树大可以遮阴,并无它途。
欧洲人利用这种树的却非常普遍,其中某些教会甚至吹嘘其叶有驱恶气的能力,时常好像中国人门前插柳枝、梁顶挂柏叶一样将叶片撒遍门前屋后,以及垫在枕底祈求得到安稳的睡眠。
欧洲人将“月桂”之叶作膳食香料显然是无奈之举!
自从古罗马人教会欧洲人利用Pepper(胡椒)、Cassia(桂皮)、Clove(丁香)及Nutmeg(肉豆蔻)等作肉食增香、驱味、防腐之后,整个欧洲为之颠倒。
然而,令人懊恼不已的是,这几样香料欧洲一样都不能生产,使得所有货源都须假手于阿拉伯人。
气愤的是,阿拉伯人诡秘地将产地隐晦起来,将这些香料推高至与黄金等价,更让欧洲人甚感没趣。
我们如果以古罗马帝国消失算起,至欧洲人真正知道香料产自他们的东方为止,张指一算不下千年的光景。
从中臆想欧洲的香料史是一部血泪史和郁怒史一点亦不过分。
别说欧洲人就此望天打卦或放任自流,他们亦曾设法在欧洲的土地里找寻一些替代品。
可恨的是,找遍整个欧洲就是没有一些与传统香料等同的品种。
总算让欧洲人挽回多少面子的是,在他们自己的地盘里还有一种树叶与Cassia(桂皮)的香味稍为靠谱,它就是Laurel(月桂)的叶。
我们从英国人将之称为Bay leaf——意为绝望叶,就可以推断这种树叶并非欧洲人殷盼的膳食香料。
Bay leaf的香味与Cassia(桂皮)相比显然相差一大截。
如今可以美其言说是一个清香,一个馝馞。但是在香料风行的年代,这种香味无法满足嗜香者的欲望,也根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虽然欧洲人最终还是将Bay leaf视作膳食香料,但能将之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则是日本人。
日本人认为Bay leaf含有芳樟醇(Linalool)、槲皮素(Quercetin)、丁香油酚(Eugenol)、牻牛儿醇(Geraniol)、松油醇(Terpineol)、乙酰丁香油酚(Aceiyleugenol)、山柰酚(Kaempferol)、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
1,8-桉叶素(1,8-cineole)、α-蒎烯(α-pinene)、水芹烯(Phellandrene)、大牻牛儿内酯(Germacranolide)、月桂烯内酯(Laurenobiolide)、木香烯内酯(Costunolide)、南艾蒿烯内酯(Artemorin)、
过氧南艾蒿烯内酯(Verlotorin)、巴尔喀蒿烯内酯(Santamarin)、瑞诺木烯内酯(Reynosin)、芸香甙(Rutoside)、网叶番荔枝碱(Reticuline)、无根藤次碱(Launobine)、新木姜子碱(Neolitsine)、波尔定碱(Boldine)、
黄肉楠碱(Actinodaphnine)、N-甲基黄肉楠碱(N-methylactinodaphnine)、莲叶桐碱(Nandigerine)、异南天竹种碱(Isodomesticine)、去甲异南天竹种碱(Noriedomesticine)、芳香厚壳桂碱(Cryptodorine)等成分,
既具赋香的功能又具矫味的功能,用在豆制品之中可谓天偶所成,有辟豆臭、生甘香的作用。
我们再说中国。
其实,中国老早就有栽种“月桂”的记载,但很少人认为Bay leaf就是这种树的叶。
大概在1980年代中期,Bay leaf终被粤菜厨师率先引用,而此时却没有太多厨师知道它的名称,由于传说是从英国得来,故有“西洋香叶”的称谓,后来便简称作“香叶”。
“香叶”呈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1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反卷,侧脉和网脉显著凸起。叶柄长0.5~0.8厘米。气清香,味甘甜。
由于“香叶”具有“桂皮”的清香,却无“桂皮”的粗浊,而且用水浸泡出来的色泽较为清洁,是做“白卤水”的上好材料。
它可以单独使用。一般用温水泡出味来再加鸡粉、精盐及白糖等就成清香的“白卤水”。亦可以与其他膳食香料复合使用而配出味道较为清香的“卤水”。
当然,它亦适用于炆、焖、熬、焗等烹调法之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