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 教学内容:
【资料图】
3、 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
4、 教学目标:
5、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6、 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7、 教学重点:
8、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9、 教学难点:
10、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11、 教学准备:
12、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13、 教学过程:
14、 一、复习整理
15、 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6、 34×20xx×1013×3021×3043×20xx×4051×7063×3072×10
17、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18、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9、 12×4432×1342×1121×23
20、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21、 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22、 二、巩固练习
23、 笔算。
24、 12×4432×1342×1121×2323×3241×2122×2334×12
25、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6、 39×1131× 3123×3322×2412×41
27、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28、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29、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30、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31、 列竖式计算。
32、 34×2131× 1312×1222×1111×25
33、 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4、 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35、 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36、 四、思维训练
37、 连一连。
38、 18×10 860
39、 31×12 605
40、 20×43 180
41、 55×11 372
42、 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43、 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44、 教学反思:
45、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46、 教学目标:
47、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48、 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49、 教学过程:
50、 一、基本训练
51、 600÷3320÷4690÷3720÷9
52、 60×40×7889+2572-56
53、 80×6080+6015×616×5
54、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55、 3/4
56、 2/3
57、 三、巩固练习
58、 做“想想做做”第6题
59、 做“想想做做”第7题
60、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61、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62、 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63、 出示放大图。
64、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65、 做“想想做做”第9题。
66、 做“想想做做”第10题
67、 做“想想做做”第11题
68、 四、全课。
69、 教学内容:
70、 例例3及练习
71、 教学目标:
7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73、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74、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75、 重点难点:
76、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77、 教学准备:
78、 自制课件
79、 教学过程:
80、 一、复习
81、 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82、 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83、 二、探究新知
84、 (一)教学例2
85、 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86、 学生同桌合作画。
87、 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88、 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89、 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90、 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91、 (二)教学例3
92、 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93、 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94、 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95、 同桌互相说
96、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怎么走?
97、 三、巩固练习
98、 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课件)
99、 做一做
100、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101、 四、综合练习
102、 观察第2页天安门广场图,请根据示意图指出东西南北。
103、 你能说说这幅天安门广场图中哪个建筑物分别在哪边吗?
104、 第6页第3题、第7页第4题:观察中国地图,先找出“五岳”。现在告诉你中岳是嵩山,你能根据这个说说其他的山分别是什么“岳”吗?比一比,谁说得对!讲评。
105、 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106、 五、总结。
107、 六、布置预习
108、 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109、 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110、 板书设计:
111、 绘制平面图弄清方向
112、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找到位置
113、 学看路线图说出路线
114、 教学目的:
115、 初步学会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算理。
116、 让学生经历探究和交流的过程,提高分析思考能力。
117、 教学重点和难点:
118、 理解算理,学会笔算的方法
119、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120、 教学过程:
121、 一、复习导入
122、 我们学习了口算除法,你能说说40÷2可以怎样算吗?
123、 二、探究新知:
124、 屏幕呈现文字:有4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人可以分得几根?
125、 师:可以怎样列式呢?学生回答
126、 师:那么21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充分的说一下)
127、 充分让学生回答如:a、十位上4除以2得2,个位上得2除以2得1,合起来是21;b、十位上得4是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就是20,个位上的2除以2得1,20加1等于21。
128、 同学们用小棒分一下,说一说你们一共分了几次,先分的什么,又分的什么。找一个同学用实物投影演示一遍,老师再用大屏幕演示一遍。
129、 那么63÷3可以怎样想呢?再让学生说一说。
130、 如果这42根小棒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几根?
131、 1)怎样列式呢?学生回答
132、 2)得数是多少?(让学生感悟口算的难度,可以找举手的同学说说,但大多数同学口算还是有难度)不像前面的题那样快的说答案,为什么呢?(因为,十位上不能一次分完,也就是出现了余数。)我们可以先借助小棒来分一分。想想,应该分几次?试一试!
133、 3)用小棒来分一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再找一个同学来演示一下,再找个同学复述一下。
134、 4)尝试笔算:口算比较困难的题我们可以摆小棒,可是如果每道题都用小棒摆出来,那就太麻烦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我们的另一个好朋友来帮忙了,它是谁呢?——竖式!竖式就是把你分小棒的过程展示出来。你能用竖式把刚才分小棒的过程清晰地表示出来吗?
135、 板书除除法竖式的除号、被除数、除数,开始询问:
136、 回忆:分小棒的过程,第一次分得是4捆,相当于十位上的4,用4除以3,商是1,就是每份中的1捆,因为它实际上表示的是10,所以要写在十位上,和被除数上的4对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分去了多少根呢?指着竖式,10×3=30,从总数中减去30,还剩下几?10,这个是10要写在被除数的下边,写在十位的下面,再把个位上的2移下来,和十位上的1合在一起,一共是12根,用12除以3,每人又分到了4根,也就是商4,要写在个位上。这一次分走了几根呢?12根,12减去12得0,说明分完了。
137、 你能用这个竖式写一下,并边写边说!
138、 尝试练习
139、 1)91÷7
140、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141、 2)还记得我们刚开始进行的那个题吗?42÷2,这个的竖式也写一下。
142、 对比以上三个题,观察这道题与前面两题有什么不同?(第一个数除完没有余数。)
143、 3)这三道题做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144、 都是分两步计算,从高位算起,数位要对齐。
145、 三、巩固练习
146、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47、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圆片 涂色笔 练习卡片 模型
148、 教学过程:
149、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150、 一、谈话导入。
15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圆饼)如果把这个饼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152、 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05页(1)的两个图)哪种是平均分,哪种不是平均分?
153、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谁来指指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154、 二、探究思考,构建新知。
155、 师∶现在拿出你的圆片来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156、 (生答,出示课件105页的图。)
157、 师:昨天的知识掌握不错,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自己试着涂一涂,写一写!
158、 (大部分学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找几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
159、 (课件出示105页的图)
160、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看看谁最聪明。(学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161、 (投影展示结果,出示课件105页(3)的三个图。)
162、 (课件出示)“议一议”: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163、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164、 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入手,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165、 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让学生从
166、 中猜想出2份是,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167、 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68、 既培养其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169、 放手让学生写分数,说名称和意义,深刻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170、 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种不是“平均分”。
171、 生可能会指出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可用模型进行演示,认识1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172、 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可以降低难度,问:“想想怎样表示呢?
173、 (1)小组中交流。(2)全班交流。
174、 师: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边说边板书)
175、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边说边板书)
176、 (课件出示)106页“试一试”。
177、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78、 涂色游戏。
179、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180、 独立涂色,展示交流。
181、
182、 (1)说分数,提问题。(课件出示“练一练”)
183、 (2)找生活中的分数。
184、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你能从教室里找出用分数来表示的吗?
185、 资料:“知识窗”——分数发展史。
186、 四、总结质疑。
187、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188、 涂色游戏改变了给定一个分数按要求涂色的练习形式,可以涂几分之一,又可以涂几分之几,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189、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190、 “知识窗”与谈收获、体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情感目标。
191、 学生可能会写出如:这样的数来,有可能是对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不明白。师先肯定学生写的,再重点说说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果涂色够不够呢?鼓励生再写出类似本课所学的分数。如还有困难,可让其用圆片动手剪一剪,画一画。
192、 教学目标:
193、 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194、 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195、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196、 教学重点
197、 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198、 教学难点:
199、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00、 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
201、 教学准备:课件
202、 一、激趣导入
203、 同学们,喜欢逛商店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逛商店。我们先到食品店去逛一逛。在逛的同时别忘了记一记你所看到的食品的价格。(课件播放视频)
204、 师:你记住了哪些食品的价格?
205、 (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回答,以此来复习小数的读法。)
206、 接下来我们到文具店去逛一逛。咦!这儿有三个文具店。这三个文具店分别叫“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 “豆豆文具店”,我们挨个进去瞧瞧。(课件3出示三幅图)
207、 (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对三家文具店的商品的价钱进行介绍。)
208、 二、探究新知
209、 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10、 (1)师:新学期到了,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买一个铅笔盒,请同学们帮他拿拿主意,他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些呢?
211、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12、 (2)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213、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看法。
214、 (3)问: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215、 (4)小组讨论。
216、 (5)全班交流。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师完成板书:4.9元<5.1元)
217、 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了不起。
218、 我们的好友笑笑也还准备到这三家店里买些学习用品,你猜猜她可能会买什么?应该到哪家去买?
219、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提出问题。
220、 (可能会买尺子,彩笔,书包,橡皮)
221、 ①“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222、 (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师板书:8.2元<8.5元)
223、 ②“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便宜?”
224、 板书:
225、 2.63元2.36元2.65元
226、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27、 2.36元<2.63元<2.65元
228、 小结:
229、 先观察这几组小数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元),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元)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角),以此类推。
230、 三、新知应用
231、 (第4页的第1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他们俩清点了自己的钱包,发现都还剩有很多钱。这是淘气剩下的,这是笑笑剩下的。(课件出示图片)
232、 说一说他们各自剩有几元钱?谁剩的钱多?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33、 (第4页的第2题)智慧老人看见同学们表现这么棒,也想来考考大家。
234、 (1)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并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235、 (2)班内反馈时请学生分别说出答案和自己判断的过程,让其他学生进行判断,并补充不同的判断方法。重点处理3.50元和3.5元的大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两个数是相等的。
236、 (练一练第2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有三个新开的百货商店。(课件出示第2题图)
237、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然后读出各种商品的价格,并用几元几角几分进行口头表达。
238、 (2)解决“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239、 (3)如果要买牙刷,到哪个商店买便宜?如果买牙膏呢?
240、 四、总结提升:
241、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42、 (2)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又增添了许多智慧。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到几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这就叫“货比三家知好坏,价问三处知贵贱。”
243、 教学目标:
244、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45、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246、 教学重点:
247、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248、 教学难点:
249、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250、 教具准备:
251、 课件
252、 教学过程:
253、 一、情境引入
254、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55、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56、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257、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258、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259、 二、交流共享
260、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261、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262、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263、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264、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265、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66、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267、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268、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269、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270、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271、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272、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73、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274、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275、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276、 三、反馈完善
277、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278、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279、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80、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281、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282、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283、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84、 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285、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286、 四、反思总结
287、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88、 还有哪些疑问?
289、 教学目的:
290、 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91、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92、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93、 教学准备:小黑板
294、 教学过程:
295、 一、口算
296、 1.小黑板出示
297、 14+5954-2316×5230×4
298、 168÷830×20xx×1050×80
299、 2.完成复习的第1题
300、 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301、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302、 二、估算
303、 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304、 23×58
305、 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
306、 完成复习的第3题
307、 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
308、 三、笔算
309、 小黑板出示:
310、 43×2125×2356×7863×80
311、 并要求第一二小题进行验算。
312、 集体反馈时,要注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
313、 要注意强调,乘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调换两个乘法的位置即可。
314、 四、填表找规律
315、 完成复习的第3题
316、 集体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317、 通过引导与板书,让学生初步发展,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几倍。
318、 五、解决问题。
319、 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
320、 六、课堂作业。
321、 复习第4题。
322、 教学目标
323、 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324、 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25、 教学重难点
326、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327、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328、 教学工具
329、 ppt
330、 教学过程
331、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332、 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333、 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34、 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335、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336、 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337、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338、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339、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40、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341、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342、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343、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344、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345、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46、 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347、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348、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349、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350、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351、 ④感受1吨
352、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353、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354、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355、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356、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357、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358、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59、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360、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361、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362、 三、看书质疑
363、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364、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365、 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366、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67、 想一想,填一填
368、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369、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370、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371、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72、 教学目标:
373、 通过练习,能较为熟悉地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行单位名称的填写。
374、 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表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75、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76、 教学重点难点:
377、 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378、 教学资源:
379、 投影仪、小黑板
380、 教学过程:
381、 一、做练习八第1题
382、 出示题目,齐读要求,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
383、 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吗?
384、 同桌合作完成。
385、 反馈交流。
386、 二、做练习八第2题
387、 出示题目:
388、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389、 (1)课桌长106()
390、 (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391、 (3)一座塔高36()
392、 (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
393、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394、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判断。
395、 三、做练习八第3题
396、 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
397、 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398、 (板书)
399、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00、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01、 强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402、 四、做练习八第4题
403、 出示题目,让学生同桌讨论:这题该怎样计算?
404、 全班交流。
405、 提问:单位之间是怎样换算的?
406、 五、做练习八第5题
407、 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和题目。
408、 让学生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
409、 学生独立完成。
410、 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411、 六、全课。
412、 作业:完成练习册。
413、 教学目标:
414、 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415、 能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实践能力。
416、 让学生在运用公式计算面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417、 教学重点难点:
418、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419、 教学资源:
420、 投影仪、小黑板
421、 教学过程:
422、 一、做练习八第6题
423、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424、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和计算的。
425、 全班组织交流评议
426、 二、做练习八第7题
427、 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看图。
428、 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29、 学生独立完成。
430、 交流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431、 三、做练习八第8题
432、 先让学生猜一猜。
433、 再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434、 学生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435、 集体评议。
436、 四、做练习八第9题。
437、 指名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438、 同桌合作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39、 全班交流,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440、 五、做练习八第10题。
441、 学生准备好《少年报》的报纸。
442、 讨论计算面积必须已知什么条件。
443、 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444、 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
445、 (1)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
446、 (2)尝试计算出结果。
447、 六、全课:
448、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有何收获?
449、 作业:完成练习册。
450、 教学要求: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451、 教具学具准备:
452、 教学过程:
453、 一、复习
454、 31×3=12×9=24×5=
455、 30×4=27×3=15×5=
456、 二、新授
457、 1.出示例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458、 要知道10箱牛奶够不够,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牛奶,与三年级人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459、 那位同学能够说说计算10箱牛奶的算式呢?(12×10=)
460、 谁能来口算一下结果(120)
461、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462、 (指名回答)
463、 这10箱牛奶够三年级的同学喝吗?(指名回答,板书答句)
464、 2.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第30页)
465、 请大家在书上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466、 汇报。
467、 谁能来说说口算的方法?
468、 3.想想做做1:集体练习
469、 4.20×40=30×40=
470、 小组讨论,独立计算
471、 小组汇报
472、 5.想想做做2
473、 三、巩固训练
474、 1.想想做做6
475、 教学目的:
476、 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477、 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78、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79、 教学重点:
480、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481、 教学难点:
482、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483、 教具、学具准备:
484、 重100千克的大米、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485、 教学过程:
486、 一、沟通旧知。
487、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488、 填空。
489、 1千克=( )克
490、 3千克=( )克
491、 1000克=( )千克
492、 5000克=( )千克
49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494、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495、 一筐苹果约重20( )
496、 小兰体重约25( )
497、 一个鸡蛋约重50( )
498、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499、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500、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501、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502、 教学吨的认识。
503、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504、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505、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506、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507、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508、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509、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10、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511、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512、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513、 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514、 (1)出示:3吨=( )千克
515、 8000千克=( )吨
516、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517、 (3)练习质疑
518、 ①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519、 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520、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521、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522、 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523、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524、 教学内容:
525、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526、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527、 教学目标:
528、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529、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530、 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531、 教学重难点:
532、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533、 教学过程:
534、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535、 1.呈现套圈情境。
536、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
537、 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538、 2.收集整理数据。
539、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540、 教学目标:
541、 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542、 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43、 3.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44、 教学重点:共同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45、 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利用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546、 教学过程:
547、 一、情境导入
548、 马小虎日记——从错误出发引入“面积的复习”。
549、 二、回顾整理、构建知识
550、 独立思考: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551、 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552、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553、 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554、 面积单位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55、 (进率)100
556、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等有多大。
557、 抢答方式完成面积单位填空,口答完成单位换算。)
558、 面积计算长方形面积=长times;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times;边长
559、 (小练习:计算图形面积)
560、 三、应用知识
561、 油画长15分米,宽10分米,要给它配上玻璃,再装个画框。画框长多少分米?玻璃的大小是多少平方分米?
562、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交流反馈。
563、 教室有一面墙壁,墙壁中间有一扇正方形的窗户。现在要粉刷这面墙,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64、 练习,交流。
565、 四、课堂总结
566、 结合板书简单向学生渗透复习整理的方法。
567、 五、介绍小游戏“抢地盘”。
568、 教学目标:
569、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570、 2.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571、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72、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573、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574、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575、 教学过程:
576、 一、复习铺垫
577、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578、 1.口答。
579、 3个5是( ) 2个4是( )
580、 8里面有( )个2 20里面有( )个5
581、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582、 (1)☆☆☆ ☆☆☆ 2个3
583、 (2)○○ ○○ ○○ 3个2
584、 (3)□□□□□□ 1个5或者5个1
585、 二、探究新知
586、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587、 1.出示情境图(例3)
588、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589、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590、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591、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592、 (1)圈一圈,再比较:
593、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594、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595、 (3)学生汇报:
596、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597、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598、 随机板书:
599、 求:6是2的几倍
600、 想:6里面有几个2(3个2)
601、 所以:6是2的3倍。
602、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603、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604、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605、 (2)学生汇报:
606、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607、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608、 随机板书:
609、 求:8是8的几倍
610、 想:8里面有几个2(4个2)
611、 所以:8是2的4倍。
612、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课题)
613、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呢?”
614、 指名回答,8÷2=4
615、 (3)小结:“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616、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617、 1.想想做做第1题。
618、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619、 2.想想做做第2题。
620、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621、 3.想想做做第3题。
622、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623、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624、 1.想想做做第4题。
625、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626、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627、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8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628、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629、 五、全课总结
630、 今天怎么学习了( ),你知道怎么求一个数是另个一数的几倍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解决。
631、 例【2】
632、 本单元是在乘数、除数是一、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运算四个部分。
633、 1.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634、 这一节主要教学,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笔算和乘法估算。
635、 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教学,因为这个内容既是学生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的前提,又是学生正确进行乘法笔算所必需的口算技能之一。教学时首先讲清算理,可先通过直观图示,启发学生观察得出: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接着类推规律,使学生知道算几乘以整百数可以想整百数乘以几。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实质是以“百”为计数单位去计算。让学生在口述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得出结果(如7×200,想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是1400,进而要求学生简缩思维过程,直接进行口算(如7×200,想7×2=14,再在14末尾添两个0)。其次要采取多样的练习形式。如看卡片算、看图表算、听算等,也可搞些“看谁口算得又对又快”的数学比赛、数学游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短时记忆能力。
636、 三位数乘法笔算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
637、 教学时除应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让学生在尝试性练习中获得新知。如通过尝试性练习,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放手让学生“先做一做”,使他们在具体的计算中发现:当乘数的位数多于被乘数时,交换位置再乘,比较简便;使他们在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中归纳出:乘数中间有0时,可省略用0乘这一步,使计算简便。总之,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新知,切忌简单灌输。(2)加强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教材把积的变化规律作为例题来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而且能为今后学习商不变性质、小数乘法、正比例的意义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矗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在练习中加以运用,从而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638、 乘法估算是选学内容。通过估算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用估算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计算技能。
639、 2.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
640、 这一节包括用整百数除的口算除法、三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除法估算三个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进行三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641、 三位数除多位数的关键仍在于试商。为了突出试商这一关键,教材采用了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的编排方法。教学时可根据这一特点先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般的试商方法,即当除数接近整百数时,用“四舍五入法”来试商;再引导学生摸索出一些简便的试商方法,使学生在除数不接近整百数时,也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试商。
642、 与以往教材相比,义务教材在进行商不变性质教学时增加了一个例题(例13),这个例题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在有余数除法中,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算时要注意余数的变化。教师应通过这一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尝试发现在有余数除法中,当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0除外)时余数的变化规律。
643、 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抓住余数变化规律的实质,深刻理解商不变性质。
644、 除法估算也是选学内容。教学时同样要在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估算检查除法计算正确性的技能和习惯。
645、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646、 这部分教材主要包括三个关系式:
647、 (1)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48、 (2)被除数=商×除数;
649、 (3)除数=被除数÷商。学生受求因数用除法、求被除数用乘法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运用第(3)个关系式时往往容易发生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影响,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650、 (1)进行直观教学,结合乘、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形成正确、清晰的概念;(2)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深化对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达到正确运用。
651、 教材还安排了求乘、除法中的未知数x,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文字题、应用题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既可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认识,又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为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好孕伏。
652、 4.乘、除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653、 这一节主要有“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以及“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时,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两个知识点。教学时一是要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抽象、概括出规律;二是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规律的灵活性。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既会顺向运用规律,又能进行规律的逆运用,在形成计算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